本文的目的是在劳动力供应的随机效用模型的背景下应用最近提出的个人福利措施。与使用参考偏好和工资的标准做法相反,这些措施在分析的规范步骤中保留了偏好的异质性。它们还使任何人际比较中隐含的伦理先验更加明确。基于德国社会经济小组(SOEP)对已婚夫妇的微观数据,我们提供了关于福利秩序对这些措施中体现的不同规范原则的敏感性的经验证据。我们通过估计一个结构离散选择劳动力供应模型来检索个人和家庭特定偏好的异质性。我们利用这些偏好信息,根据不同的指标构建家庭的福利排序,每个指标都体现了关于消费休闲空间偏好异质性的不同道德选择。然后,我们讨论了假设性税收改革的评估对指标选择的敏感性。所选择的税收改革类似于对社会保障缴款的补贴。
众所周知,德国是西欧国家中生育率最低的国家之一,有幼儿的母亲的就业率也相对较低。尽管在过去几十年中观察到了这些趋势,但德国公众最近才开始讨论这些问题。为了扭转这些趋势,德国政府最近通过了一项符合斯堪的纳维亚模式的育儿假福利制度改革。改革的核心部分是用一年的工资依赖福利取代现有的经经济状况调查的育儿假福利。在本文中,我们模拟了这项改革的财政成本和劳动力市场的预期结果。基于德国的微观模拟模型,我们计算了第一轮效应(假设没有行为变化)和第二轮效应(考虑劳动力供应变化)。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平均而言,所有收入群体,包括夫妇和单身家庭,都从改革中受益。对改革总成本的计算表明,额外成本是适度的。就父母的劳动力市场行为而言,我们发现出生后第一年劳动力市场结果没有显著变化。然而,在第二年,母亲们的工作时间和劳动力市场参与度显著增加。我们的结果表明,改革将实现其目标之一,即增加有幼儿的母亲在劳动力市场的参与度。
为了解决大规模失业问题和提高参与率,德国政府近年来主要关注供应方战略,包括“让工作有报酬”政策。2003年的小型工作改革为低工资工人提供了延长的社会保障缴款补贴。在本文中,我们使用行为税收优惠微观模拟模型来评估这项改革的就业效果。基于劳动力供应模型的事前微观政策评估通常忽略非自愿失业。这导致对劳动力供应弹性的估计有偏差,并导致对该措施效果的错误预测。在德国这样一个以高失业率为特征的国家,这一方面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一分析中,我们通过双障碍模型控制非自愿失业来评估迷你工作改革的就业效果。当我们关注主要劳动力时,我们发现迷你工作改革对广泛的边际只有很小的积极影响,而密集边际的工作时间减少则超过了这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