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集团于1975年根据《乔治敦协定》成立,旨在与欧洲联盟谈判和执行合作条约。今天,该集团包括来自撒哈拉以南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国家的79个成员国。它的目标也超越了最初的任务,包括实现可持续发展,使成员国融入世界经济,加强成员国在贸易、经济、政治和文化方面的合作。本研究描绘了该集团的贸易和贸易政策结构,并讨论了深度经济一体化的挑战和机遇。非加太集团的经济和贸易结构支离破碎,因为成员国在地理上分散在世界各地,具有不同的地理和经济特征。成员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地方生产能力、经济规模和结构的不均衡,以及在非加太国家一级缺乏明确的超区域经济一体化举措,往往阻碍了区域内贸易和经济联系的发展。许多成员国高度依赖初级商品出口,出口收入依赖少数发达国家市场。然而,非加太国家内部贸易具有更高的制造业和技术含量,因此有可能使出口产品篮子多样化,并增加非加太各国在更先进产品方面的国内含量。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仍然是成员国增加贸易增长的障碍,同时也是贸易便利化方面的其他挑战。非加太各区域的平均关税税率有时差别很大。总的来说,农产品面临着比工业产品更高的关税。区域内贸易的关税税率也往往低于区域间贸易。然而,在影响国际贸易流动方面,非关税壁垒仍然比关税更重要。海运是世界商品贸易的支柱,在许多非加太国家效率不足以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快速贸易增长。即使与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该地区在电子商务方面的表现也很低。非加太国家在商业环境方面的表现在不同的指标之间差异很大。会员通常在创业方面得分较高,但在执行合同和跨境交易方面表现较弱。一般商业环境的薄弱以及其他因素阻碍了外国直接投资流入和成员国参与全球价值链。流入非加太国家的人均外国直接投资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也不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二十分之一。非加太的劳动生产率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4%左右。虽然非加太太平洋区域的生产力差距最大,但加勒比区域的表现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自2009年以来,非加太国家成功地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但增长率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因此自那时以来,差距大幅扩大。在过去5年中,依赖自然资源的经济体的贸易条件恶化,侵蚀了本世纪初基于商品价格的贸易条件激增。最近美元对许多货币的升值也给许多非加太国家在出口市场上带来了暂时的价格优势。报告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简要总结非加太集团的历史,概述非加太经济体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以及成员国面临的一些挑战。第二部分提供了过去十年非加太国家货物和服务贸易的说明性统计数据。本节包括贸易结构、服务贸易和投资流动、贸易便利化、关税和非关税措施以及国际竞争力的各种指标。虽然本节介绍了整个非加太集团最常用的一些贸易指标,但其他一些数字比较了非加太三个地理区域的结构和业绩:非洲、加勒比和太平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