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Zoolitencave(德国东南部)两个同时生长的石笋的高分辨率代理记录及其重建古气候的潜力

High‐resolution proxy records from two simultaneously grown stalagmites from Zoolithencave (south‐eastern Germany) and their potential for palaeoclimate reconstruction

【作者】 Riechelmann, Dana F. C., Riechelmann, Sylvia, Wassenburg, Jasper A., Fohlmeister, Jens, Schöne, Bernd R., Jochum, Klaus Peter, Richter, Detlev K., Scholz, Denis

PDF下载
查看原文
分享到:
在公元1821年至1970年(Zoo‐rez‐1)和公元1835年至1970年间(Zoo‑rez‐2),分别生长了两个来自Zoolitencave(德国东南部)的每年层叠的小石笋。微量元素浓度通过激光烧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LA‐ICP‐MS)测定。对用于δ13C和δ18O分析的样品进行了年分辨率和亚年分辨率的微成像。通过X射线衍射(XRD)分析土壤和寄主岩石样品,并通过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仪(ICP‐OES)测定其元素浓度。在主成分分析中,石笋中的微量元素浓度显示出两组:一组分别含有Mg、Ba和Sr,另一组分别含Y、P和Al。第二组反映了碎屑物质的含量。土壤矿物风化程度的增加似乎对硅酸盐/碳酸盐风化率有很大影响,控制着Mg、Ba和Sr的变化。气象和全球降水同位素网络(GNIP)站数据用于计算滴水的δ18O值(渗透加权、年均和冬季降水的平均值δ18O)以及相应的洞穴方解石。通过渗透加权模型计算的δ18O值显示出与两个石笋的测量值相似的模式和振幅。这表明,洞穴石方解石的δ18O值反映了渗透加权年降水量的Δ18O值,这与年平均温度有关,导致年平均温度与测量的石笋Zoo‐rez‐2的δ18O值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这种关系可能用于未来的定量气候重建,方法是通过将时间序列延长到Zoolitencave的更多石笋。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