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善幸福感是公共政策的核心考虑这一假设出发,我们展示了主观幸福感研究如何帮助,并且已经在帮助,根据公共政策对生活各个方面的影响来选择公共政策。论文的核心在于我们提出的方法(通常是在系统的实验背景下)已经被用于指导公共卫生、教育、工作场所培训和社会福利领域替代政策选择的评估和排名的例子。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的到来增加了关注福祉的紧迫性,因为各国政府在应对疫情时所面临的政策决定需要比所有学科中更典型的政策评估所提供的方法更广泛,尤其是社会背景以及成本和后果的分配。更广泛的政策设计和选择方法与流行病学的基本目标完全一致,其他政策学科也可能取得类似的成果。将主观幸福感作为福利的总括衡量标准,可能有助于恢复经济学两个世纪前的目标和方法的广度,当时幸福感被认为是私人行动和公共政策的适当目标。
我使用来自40个欧洲国家和美国近1000万受访者的六个幸福感数据文件中的数据来研究不快乐与年龄之间的关系。我用了15种不同的个人特征来描述不快乐,包括绝望;焦虑孤独悲伤紧张、抑郁和神经衰弱;恐惧和恐慌;情绪低落;睡眠不安;对自己失去信心;不能克服困难;处于紧张状态;感到失败;感觉被冷落;感觉紧张;把自己当成一个没有价值的人。我还分析了对两项更普遍的态度措施的回应,这两项措施涉及被调查国的局势以及世界的未来。对所有这些不愉快问题的回答都显示出,年龄呈倒U型,有控制,许多人也没有控制。被全球化抛在后面的社区的复原力因大衰退而减弱,大衰退使处于中年危机、资源匮乏的弱势群体尤其难以承受冲击
“幸福”经济学与行为经济学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这引发了人们对其在公共政策分析中的有用性的质疑。幸福经济学家所说的“习惯化”是指人们报告的幸福感恢复到基本水平,即使在重大生活事件(如致残性损伤或中奖)之后也是如此。行为经济学家所说的“预测偏差”是指人们系统地将当前环境误认为是永久性的,例如,如果在饥饿时购物,就会买太多食物。习惯化意味着幸福不会对长期变化做出反应,而投射偏见意味着幸福对暂时变化反应过度。我通过将对幸福问题的回答与提出这些问题的当天和地点的空气质量和天气信息相结合来证明这一结果。当前的空气质量影响幸福感,而当地的年平均水平则没有。从字面上解释,要么用幸福的方法无法衡量空气质量的价值,要么空气质量没有价值。更慷慨地解释,预测偏见使幸福经济学免于习惯化,从而使其能够在公共政策中使用。
本文描述并实现了一种估计时变局部公共产品平均边际值的方法:空气质量。它使用了综合社会调查(GSS),该调查询问了美国各地数千人的幸福程度,以及其他人口和态度问题。这些数据与环境保护局的空气质量系统(AQS)相匹配,以确定这些地点在调查问题提出之日的污染水平。在任何一年和地点,收入较高的人都会报告较高的幸福水平,而在空气污染比当地季节性平均水平更严重的日子接受采访的人则报告较低的幸福水平。结合这两个概念,我得出了收入和空气质量之间的平均边际替代率——空气污染的补偿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