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货币发展的分析一直是欧洲央行货币分析的基石,因此也是其整体货币政策战略的基石。在这方面,货币需求模型为解释货币发展和评估中期价格稳定性提供了一个框架。文献中有一个充分证明的事实,即当利率处于零下限时,货币存量的分析对货币政策变得更加重要。因此,本文在近期经济危机的背景下,重新考察了欧元区M3需求的稳定性。对1983年第一季度和2015年第一季度的样本期进行了协整分析,得出了一个明确的模型,包括实际货币余额、收入、长期利率和M3持有的自有利率。该规范似乎与Lucas对政策依赖性参数制度的批评相反,因为当利率接近零下限时,没有发现任何突破的迹象。此外,M3与其平衡水平的偏差并不指向样品末端的显著充气压力。过剩流动性模型的投票率优于自回归基准,因为它们提供了更准确的CPI通胀预测,尤其是在长期内。纳入非常规货币政策措施与这些发现并不矛盾。
本文通过纳入最近一段金融危机时期,探讨了欧元区M3货币需求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稳定性。证据基于协整分析,允许通货膨胀和资产价格进入长期关系。通过限制协整空间,确定了货币和通货膨胀的方程。结果表明,M3的均衡演化仍然与货币需求一致。从长远来看,通货膨胀受到资产价格和去趋势产出的影响。流动性过剩对通胀动态起着重要作用。虽然弱外生性的假设被拒绝用于实际货币平衡和通货膨胀,但实际收入、实际资产价格和期限结构对偏离长期均衡没有反应。从该系统导出的单方程分析仍然为货币政策的实时实施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因为误差校正项与系统方法获得的误差校正项非常相似。为了监测货币发展,一个单一的货币需求方程就足够了,至少可以作为一个粗略的指标。
在1981年和1982年期间,M1和M2的速度似乎都经历了急剧而持续的下降。在先前关于解释货币需求的季度计量经济学方程的文献中,我们重新审视了这种转变的含义。Chow和Goldfeld推广的货币需求方程的传统规范将实际余额与产出、利率和滞后实际余额联系起来,所有这些都表示为对数水平。一个一致的发现是滞后因变量的系数很大。虽然这被解释为表明投资组合行为中存在巨大的调整成本,但它也与长期工资和价格合同导致的价格调整滞后或“惯性”一致。传统的Chow-Goldfeld货币需求规范在1973-75年第一次石油冲击时遇到了较大的样本后预测误差,这一事实可能表明需要对调整成本进行新的解释。通过转移到替代资产来调整名义余额可能成本高昂,但代理人允许实际余额收缩以应对意外的价格冲击(如1973-75年)则成本较低。使用替代动态规范,提供了大量关于货币、收入和利率之间关系的证据。当M1的需求方程以名义第一差分形式而不是以对数中的实际水平形式指定时,该方程中1973年后的预测误差减少了四分之三。结果表明,1979年后,描述“简单和”M2的方程的预测误差比简单和M1、Divisia M1或Divisia M2货币供应量指标的预测误差小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