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发展了一种汇率政策的观点,认为汇率政策是在希望平稳实际汇率波动以减少消费分配扭曲和需要允许名义汇率的灵活性以促进贸易条件调整之间进行权衡。我们表明,最优名义汇率波动率将反映这些相互竞争的目标。汇率应在多大程度上应对冲击的关键决定因素将取决于价格粘性的程度和来源、国内和国外商品之间的替代弹性以及生产中国内偏见的程度。从数量上讲,我们发现最优汇率波动率应该明显小于仅根据贸易条件考虑推断出的波动率。此外,我们发现价格粘性与最优汇率波动之间的关系可能是非单调的。
本文分析了汇率制度对实际汇率的影响,即1990年至2002年阿根廷、巴西、智利和墨西哥的不可贸易品与可贸易品的相对价格。从长远来看,实际汇率由巴拉萨·萨缪尔森效应决定,但从中期来看,也由政府支出和贸易条件决定。另一个决定因素是固定汇率制度,它迫使出口商调整当地可贸易产品的价格。此外,固定机制吸引了投资组合流入,从而增加了对非贸易品的需求和价格。本文的计量经济结果证实了汇率制度对除智利以外的所有国家相对价格的影响。。。
本文研究了两国粘性价格一般均衡模型中的最优汇率政策,在该模型中,家庭和企业在不确定性环境中在无限范围内进行优化。这些模型与Obstfeld和Rogoff(1995、1998、2000)举例说明的新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一脉相承。固定或浮动汇率产生更高福利的条件取决于价格粘性的确切性质和风险分担机会的程度。本文提供了一些关于墨西哥消费者价格行为的初步经验证据,表明单一价格法的失败是重要的。关于价格制定和风险分担机会的证据不够完善,无法就该国的最佳汇率制度得出明确结论。
本文考察了一个商品出口国实行汇率管理的可取性,在这个国家,贸易条件是由世界商品价格周期驱动的。当假设当局追求通胀目标时,管理利率的有用性取决于货币冲击与贸易条件冲击的相对重要性。经验证据表明,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等国通常更倾向于采用浮动利率制度,尽管可以设想在某些情况下需要采取逆风政策或顺风政策。对朝鲜战争繁荣以来经验的回顾表明,在商品周期面前试图固定汇率可能与通货膨胀问题有关,而劳动力市场不对称可能导致资源分配不当,并导致保护非商品贸易商品部门的压力。。。
1944年的布雷顿森林会议在超过25年的时间里固定了汇率,经常被认为是国家间经济合作的典范。然而,自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以来,十五年多的时间里,主要工业国家的货币之间没有认真努力恢复固定汇率。本文考虑了为什么政府可能没有“改革”汇率制度。本文的第一部分考察了汇率政策旨在解决的主要问题,即汇率可变性。本文区分了企业可以在金融市场上对冲的短期汇率波动和实际汇率的长期波动,前者可能导致代价高昂的资源再分配。本文回顾了有关外汇市场干预有效性的证据,这些证据表明,除非货币化,否则干预可能不会有效。本文接着分析了有关固定汇率的争论,并评估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欧洲货币体系这两个固定汇率体系的经验。最后,本文考察了作为自由浮动和固定汇率的替代方案而提出的目标区制度。
本文分析了1950-1970年意大利银行货币和汇率政策的主要阶段和工具,这些政策对意大利经济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大影响。特别关注信贷控制工具和低实际汇率政策的分析。信贷控制工具用于将私人储蓄转移到国家投资和投资贷款融资,支持低利率,使私营和国有企业能够吸引投资,并提供可获得和充足的贷款。低实际汇率促进了出口增长。